四時調食,即順應自然界四時之變化,適當調節自己的飲食。這種四時調食的觀點是建立在中醫養生學整體觀念基礎上的。飲食是人體與外界聯繫的一個方面,所以在飲食方面也應該適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,而做相應的調整。
春三月,人體肝氣當令,所以飲食宜減酸益甘,以免肝氣生髮太過,特別是素體肝陽偏亢者,春季最宜復發,因此除了注意飲食調節外,最好以藥物預防,可用甘味食物養脾氣。
夏三月,氣候暑熱,人體消化機能下降,故宜吃清淡、宜消化的食物,特別要注意多吃些營養豐富的蔬菜、水果等。夏天出汗較多,津液相對虧乏,故適量飲用“綠豆湯”等冷飲,補充水分、清熱解暑。但冷飲不宜過量,否則有害無益。
人民自古就有飲茶解暑的習慣。現代研究證明,茶葉除含有粗纖維、膠質、葉綠素外,還含有生物鹼、黃酮類、鞣質、維生素、麥角田醇、揮髮油,以及少量的菸酸、硫胺、葉酸、蛋白質、礦物質等。飲茶能提神醒腦,解除疲勞,增強記憶力。因此,夏季飲茶解暑要比冷飲效果更好。
秋三月,是腸胃道疾病的好發季節,此時尤應注意飲食衛生,以防“病從口入”。此外,立秋之後,不可貪吃冷飲涼食,以免損傷脾胃。
冬三月,陰盛陽衰,是身體虛弱者進補的較好時機。冬季進補的關鍵是食補,補益之品甚多,可因人而宜。
氣虛者,表現乏力、氣短、頭暈、出虛汗等症時,可用人參燉雞湯;血虛者,表現面色萎黃、頭暈眼花、手足麻木時,可以多吃紅棗、桂圓、動物的血和肝臟;陰虛者可吃團魚、烏龜和淡菜等;陽虛者可進補牛、羊肉及狗肉等溫中補虛、和血暖身的食品。